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3291 views
2017-03-21 13:39:12
看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一直没敢动笔写读后感。总担心自己词不达意,写不出这部作品的真意。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的立场、思想不同,阅读、理解的程度和看法自然也会不同。既然这本书带给我那么多感慨,为什么不写出自己的感受呢?
在选择一本书看时,我一般不会先看书评,那样就失掉了对情节的好奇,自己的阅读感受或多或少也会受到书评的影响。所以当看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常居销量榜首且作为学校推荐的中小学必读书目时,忍不住好奇买了回来,决定先看书再看书评。但第一次拿起书读时,确实只读了几页。因为发现里面有儿童不宜的词语。担心被孩子看到,立马束之高阁。可依旧诧异这本书的火热,也仍忍住没看书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有多火我不知道,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将这本书送给女儿作为枕边书,可见其热度。后来和孩子的老师聊起时,老师说,这个社会信息这么发达,不是我们阻止就能防止的,他们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知道,适当地知道也不是坏事。是啊,我不能目光如此短浅,仅凭几个儿童不宜的词语就阻止孩子看到一个深刻故事带来的更深远的思考。于是我再次拿起书开始阅读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其实,更讲述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在阅读这本书期间,很多次合上书时,蓦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为你,千千万万遍!”看到哈桑无数次无条件对阿米尔好,即使被背叛也不改初衷时,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时,哈桑说他和阿米尔是最好的朋友时,哈桑被强暴时,哈桑离开他们共同成长的家园时,哈桑和他的妻子被塔利班瞬间一枪爆头时……更不要说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又重复了哈桑悲惨的遭遇时,索拉博以为自己又要重回孤儿院时。以为这些情节在合上书后就结束了,可经典就在于读者以为忘记了的其实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在我们记忆深处,是不是也会偶尔浮上一个类似于哈桑的儿时玩伴呢?在我们的童年里,是否也有过这样一个把你当作他最好朋友,而你只在需要他时才当他是朋友的玩伴呢?“儿时的美好和友情,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正是如此猝不及防地让人直面自己内心最阴暗的角落,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是否有勇气走上一条让自己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美在景色。书的开篇对风筝,对景色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阿米尔记忆里的喀布尔是喧闹的,友爱的,繁华的,漫天飞舞的都是风筝。“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尔布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他和哈桑一起成长的房子永远是那么干净,那么显眼,因为附近只有这座屋顶高耸的房子是粉红色的。现在还是这样。可当他重回故国,故国早已面目全非。让人叹息,那还是个国家吗?因为战争,喀布尔满街都是废墟垃圾乞丐和弹坑。这一刻擦肩而过的路人,也许会永不重逢。生命在这里没有存活的保证。阿米尔记忆里的喀布尔和现实的实景反复交替,让他不禁感叹:“我回到了故国,却发现自己就像旅客。”在这个故国,他没能和哈桑再见就已永别,在 26 年后义无反顾踏上这条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后半生的使命就是从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不惜一切带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去美国,过哈桑没有享受过的生活,过和阿米尔一样的生活。
《追风筝的人》美在情节。“美丽的故事都是悲伤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节会出现怎样出乎意料的情节。这本书就是这样,你看到的以为是平淡无奇的描写,可看到后面才发现,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情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那种随意的照顾,无意中流露出感情。其实是不敢承认自己是父亲身份的压抑。他让哈桑和阿米尔喝同样的乳汁长大,帮哈桑找医生补兔唇,对阿米尔大发雷霆说哈桑哪也不去,因为这里就是他的家……如果阿米尔的父亲的人生没有私生子哈桑这个污点,他真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人,爱妻难产死后没有再娶,成熟多金,豪爽大气,见义勇为,慷慨解囊,是一个能让女人轻易爱上的男人。可当得知他所有的善举也许都是在为他曾经犯下的错赎罪时,怎不让人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哈桑为给阿米尔追风筝,落单后被阿塞夫强暴。协助阿塞夫做此恶行的一个同伙后来遭遇同样的恶行。哈桑朝阿塞夫瞄准而没射出的弹珠在多年后由他的儿子索拉博完成,射瞎了阿塞夫的一颗眼珠。可让人泪流的是索拉博在阿塞夫那里同样遭遇了他父亲曾最悲惨的恶行。阿米尔内心里还是鄙夷哈桑的兔唇的,可最后为带回索拉博而和阿塞夫决斗后重伤导致嘴唇撕裂,手术后留下的疤痕就仿佛兔唇。曾经,是哈桑对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后来,是阿米尔对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追风筝的人》美在残酷。真相的残酷。在 26 年后,阿米尔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他一直又敬又爱又怕的父亲犯下了一直教导他的最严重的罪行。剥夺了阿米尔知道自己有个弟弟的权利,剥夺了哈桑的身份,伤害了阿里的荣誉,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的荣誉与尊严。“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面对的是战争的残酷。“阿米尔少爷,你少年时的那个阿富汗已经死去很久了。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从避免。在喀布尔,恐惧无所不在,在街道上,在体育馆中,在市场里面;在这里,这是生活的一部分,阿米尔少爷。统治我们祖国的野蛮人根本不顾人类的尊严。”阿米尔临时雇用的司机原本对他不屑一顾,可当得知他去阿富汗只为带回一个哈扎拉小男孩后对他肃然起敬。尽管他的家人有的被炸死,有的被炸残,吃上顿没下顿,可并不妨碍他把家里最好的食物留给阿米尔,希望阿米尔在他困窘的家里能住的安好。而他这样的家庭状况已是阿富汗平民的常态。“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为了和平、我们的幸福、永恒的和谐,为了它们基础的牢固,需要无辜的孩子流下哪怕仅仅一滴泪水,我们是否能为此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他自己回答道:这一滴泪水不能宣告任何进步、任何一场革命,甚至于一次战争的无罪。它们永远都抵不上一滴泪水。仅仅是一滴泪水……
《追风筝的人》美在人性。阿米尔一直都很勇于面对自己真实的人性弱点:胆小、懦弱、自私。在他看来,哈桑之于他,只是没人陪他玩时的伴,服侍他起居的仆人,替他背黑锅的人,帮他追风筝的人,绝不会承认是他的朋友。可他之于哈桑,却是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为他,千千万万遍。可正是他这个心中最好的朋友在看到他为帮他追风筝而被阿塞夫强暴时,选择了退缩。此后,阿米尔无法再坦然面对哈桑对自己的好,既愧疚自责又担心哈桑夺走父亲对自己的爱,采取更卑鄙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的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人无完人,知道自己的人性弱点并不是坏事。“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的父亲犯错后做了更多的善举,对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朋友有求必应,慷慨解囊,开孤儿院,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同车的陌生人……阿米尔也在成长,受到拉辛汗的那句召唤:“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即使心有不甘心有不愿,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个战火纷乱的故国,只为带回那个哈扎拉的小男孩,也是他的侄儿。重回故土,重回故园,才知道往昔和哈桑的一切回忆多么珍贵,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阿米尔开始全心全意为找到索拉博而奔走,找到后又为从阿塞夫手中夺回索拉博而战,最后又为合法收养索拉博而忙。事实证明,永远不要在没有绝对把握时对一个孩子承诺,更何况还是这样一个饱经生活磨难的孩子。当看到索拉博割腕自杀躺在满是他自己鲜血的浴缸里时,阿米尔崩溃了。这段情节真的是不忍重读,太让人悲伤。可也正是这段生不如死的经历,让阿米尔更清楚的审视了自己的人性。至此,阿米尔真正从曾经那个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有担当的男人,才能在后来和索拉博的共同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从心底发出:“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当初哈桑对他。
“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也许是亲情、是友情、是爱情,也许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也许是勇气,是命运,是人性,让我们勇敢地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