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不容易成功
6795 views
2016-02-14 05:56:35
从学校到工作,从这个公司到那个公司,刚开始让我心折的都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思维活跃,指点江山,分析公司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总是头头是道。怎么改革,怎么变化,似乎也了然于心,而且社交面都极广三教九流,无人不识。
而刚开始让我不怎么注意(甚至不怎么看得起的),总是那种在大家聊天的时候,几乎都插不上话的人,兴趣爱好贫乏,干活的时候,总是花死功夫,用死脑筋,总不知“变通”两字。
但是奇怪的是,随着时间过去,在工作和事业上有一点成就的,通常都是后者。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聪明人因为太“聪明”,所以总是趋利避害,危险的事情不肯做,困难的问题不肯想。又因为太“聪明”,知道哪里是有利益的地方,哪些是容易的方法。
但是,世界上聪明的人那么多,有利益的地方早被瓜分完毕,容易去的地方早就挤满了人,而且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聪明还有更聪明,因此,聪明人总是只能偶尔占到一点小便宜。
但是肯花死功夫的“笨人”就不一样。路牌上明明写着“此路不通”啊,可是因为他太死脑筋,所以就走了下去,遇见陡峭的山就爬过去,遇见危险的瀑布就钻过去,结果反而找到更为美妙的风景。
讲一个我身边的小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称他 Z 先生,他的公司创业之初,找了朋友 A 和朋友 B。A 真正是八面玲珑,能力非常出众,一见面就给朋友的公司指出了各种不足之初,并给予各种建议 ABCD。朋友大喜啊,说要不你来一起干吧,薪水和股份都好商量。结果聪明人 A,回去想了一下,提出条件如下:
首先他绝不离开现在的工作,因为创业公司太小的,太危险,没有保障。其次他要兼职的薪水多少多少,最后还要一个比例很高的股份。朋友毕竟是创业之初,虽然爱惜人才,奈何朋友 A 既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提出的条件也太离谱得高,只能忍痛割爱。
后来有机会又找到朋友 B,B 是一个死脑筋的人,话很少,只知道埋头干活。只要交给他的任务,绝对 120 个放心。不过他对公司未来规划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只是觉得做的事还有趣,让 Z 先生问他条件的时候,他也都说无所谓,“只要够过日子就好了”。
3 年之后,Z 先生的公司发展迅猛,他的朋友 B 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独当一面。薪水不说,还拥有公司部分的股份。他的朋友 A 呢,还在原来那个公司干着,偶尔也还给 Z 先生出出建议 ABCD。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 Z 先生找的是我,我是会比较像 A,还是 B?结论是,早几年我肯定是 A 先生,会计较得失,会要求很多,会做一个“聪明人”应该有的判断。但是这几年我开始慢慢往 B 先生发展,前提是那确实是我衷心想做的,有兴趣的事情。
我们都喜欢那种聪明人——轻松可以得到一切,但是请记住,聪明人不容易成功。
聪明,其实不是一个好词。
说到聪明人,大部分的人脑子里第一印象都是智商高的人或者那些名校校毕业的人。聪明人在学校里面通常比较受尊重,他们也自然而然的享受这种尊重。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聪明人到了社会上就失去了优势。拿世俗的标准来看,那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大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或者连有名的学校都不是。
那么,聪明人为什么难以成功呢?搞清楚下面的 4 条规则或许对聪明人有帮助。
聪明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聪明人的逻辑性强、思路灵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经常很有创意。聪明人本身,也因为经常感觉到自己“快速理解、时有创意”的特质,认为没有什么事情难得倒他。渐渐地,在看待任何事物时,“容易”的认知即油然而生。
聪明人因为觉得事情很容易,觉得自己学得很“快”,因而跟同僚或部属合作、共事时,无形中就会显得别人学得很慢,感觉别人“很笨”。甚至在跟上司、外界互动时,有时也会流露出轻蔑、不耐烦的态度。久而久之,甚至会从心里瞧不起别人,显得趾高气昂,不可一世。
聪明人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逻辑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逻辑推理与实务运作间,却有很大的鸿沟。
首先,逻辑推理是“静态的”,是假设外在环境不变;但真正的实务会牵涉到环境与人的因素,两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动态的”。而且,人性的因素又远较环境复杂。因为,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绪、行为都千差万别;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经常前后有别;更何况,人还会有非理性的时候,这就更难预测、掌握了。因而,逻辑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与环境的变动因素,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难度大为增加。
然而,动态的实务,究竟要如何掌握呢?事实上,它是通过点点滴滴的观察与经验积累而成的;体验的时间不够久、经历的案例不够多,深度与火候就不够。也就是说,实务必须要靠“务实地”去亲身体验、观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无法速成。
有些聪明人,确实认知到自己存有“容易”的习惯,也亟欲加强实务世界的磨炼。然而,却因为“容易”的习惯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习惯,以至于“实务世界”的积累还不足,一旦觉得学会了,不自觉又缩回擅长、习惯的“逻辑推理的世界”,以致于能力的火候总是难以坚实。
要避免上述状况,想要务实的聪明人,不妨尝试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学习事物时,一旦出现“我懂了”的念头,就将其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可能还不够”。进而,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去体会真正长期涉猎实务后的扎实感,改善不自觉偏重逻辑推理的习惯。
不务实的聪明人,顶多只有中等成就,甚至有非常落魄的;若能既聪明又务实,则肯定为人上人。个人不妨留意自己学习时,是否经常停留在纯粹的逻辑层次,并刻意要求自己投注更多的心力于人和环境。如此一来,逻辑推理与实务历练可逐步趋于平衡,这也将是聪明人不断提升能力高度的凭借。
一、聪明人容易不务实的原因,在于过度仰赖逻辑推理而轻忽实务。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实务”?你对“静态和动态”以及环境因素的理解是什么?
二、自己或所认识的一位“聪明人”,是否曾因为未考量实务因素,导致决策或判断有不利结果的情况?
三、实务经验若是全部要靠亲身体验,积累的速度可能会很慢,有没有不用亲身体验就能积累实务经验的方法?
最好的成功策略是:找到傻瓜
最容易成功的领域不是聪明人和聪明人竞争,而是要找到那些和傻瓜竞争的地方。
一个人的获得的价值不等于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你获得的价值是相对价值。当你选择高大上行业的时候,你的同类都是聪明的人。于是,你的价值基本上就被 cancel out 了。广告行业里头有一个定律和这个道理类似:你投放的广告效果不直接和你投放广告的声音(银子)成正比,而是取决于你的声音比别人的声音大多少。
很多聪明人享受高智商竞争带来的快感,但是忘了高质量的竞争对聪明人其实是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