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沉默对于心理咨询的意义?
3109 views
2015-02-03 00:37:33
“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词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梅特林克这么说,如果我们引申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会让你对于咨询中的共情、倾听和反馈,有些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处理沉默?如何评估沉默?
1、沉默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曾经在一次参加团体咨询时,主持者在宣布了规则之后便沉默了,于是团体的成员出现了焦虑、困惑、担心,有些成员开始试图打破沉默,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反应,每个人都会在沉默的状态下进一步认清了自己。在平常的聚会时,人们往往会找些话题,而不允许沉默的出现,所以在成长团体中,沉默的出现往往是非常令人新奇的。记得有一次我带一个成长团体,过程中我表示说将不再说话,之后学员们经历了不安,好奇,疑惑,询问,以及沉默,团体结束后大家都反馈很好,觉得是一次难得的与众不同的体验。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沉默有时候也是很有意义的。有一次心理咨询时,与来访者说了一会儿话,但感觉到难以形成互动,我试图鼓励她多说一些,但她仍没有内容可以呈现。于是后来我便放弃了努力,跟她一样陷入沉默之中。在沉默的最初是有些焦虑的,之后我试图想打破沉默,但又忍住了,后来我的心慢慢地定下来,并开始让思绪随意的飘动,我注意到对方也是平静的样子,并未有焦虑不安。这样彼此沉默的状态差不多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还剩五分钟时,我打破了沉默。此时我们俩脸都红彤彤的,体验到了一种莫名的轻松与愉悦感。这真的是一次神奇的体验。
当然,有些来访者会用沉默作为武器来折磨咨询师,这也是她们在生活中惯用的方式,比如那些喜欢以冷战的方式来表达不满的夫妻。在咨询过程中对于这种沉默的处理,是比较棘手的。咨询师想努力打破沉默,但对方就是不配合。如果一直沉默着,空气中的张力会越来越强,让咨询师为难。对于这种类型的沉默,总体而言是需要处理的,不能被动的沉默着,否则是在重复来访者不良的模式。
沉默也跟人格有关。有些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可以长久的不说话,对于这些人,沉默并不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咨询师需要主动的打破沉默。对于那些特别容易焦虑的人,咨询师的沉默有时候可以让他们看清自己,放下焦虑。
在卡巴金的正念练习中,会特意安排学员们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保持静默的状态,连续几天不说话。这可是新奇的体验,过程中那些习惯性的行为反应,都会暴露无遗,而心情在整个过程中会逐渐的恢复平静。
在平时生活中,沉默是检验两人关系状态的试金石。能够彼此沉默着而又相安无事的人,往往表示彼此关系的融洽,无需通过说话来防御焦虑。所以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咨询时出现的沉默,有时候可以成为增进关系深度的途径,当然这需要艺术性的运用。沉默也是检验一对恋人感情深度的指标,在热恋下,两人可以彼此凝视无语而又感受到心灵的连接,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沉默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一个有经验的咨询师可以在沉默中发掘很丰富的资源用于分析工作,当然,前提是这个咨询师有足够的承受沉默的能力,才能跟随着沉默发现沉默背后的意义。那么,做为咨询师,又该如何理解和处理沉默呢?
作为动力性的咨询师,因为工作的核心是理解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意义,所以,当沉默发生的时候,通常咨询师会观察、感受这个过程,而不是主动打破沉默,当然,这并不是说咨询师绝对不可以打破沉默,只是当咨询师有打破沉默的冲动时,需要先去理解,自己要打破沉默的冲动的潜意识意义是什么,如果打破沉默,对咨询带来的影响有可能是什么,是会推进咨询的进展?是打破僵局?还是因为自己无法承受其中的压力?这其中的动力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
沉默可能意味着阻抗:心理咨询的过程往往是很艰难的,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需要面对曾经历过的创伤性体验,需要体验与咨询师的关系,这个过程,他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恐惧、羞耻、无力、愤怒等等,于是阻抗就发生了。而沉默,可能就是表达阻抗的一个方式。比如,当一个人内心感受到对咨询师强烈的愤怒时,他暂时还没有能力直接向咨询师表达愤怒,于是就闭口不谈,这样,他的沉默本身也就有了攻击的味道。处理这样的情况,咨询师需要有能力共情到他的愤怒,帮助他感受到他在这里是可以安全的表达愤怒的,这样,就可以帮助他先处理掉阻抗,然后才可能进行更深入的工作。
沉默的后面可能有强烈的恐惧: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当咨询进行到某个阶段时,我们忽然感觉咨询似乎进入了停滞状态,求助者要么说很多很多话,要么讲很多治疗室之外的话题,要么会重复之前已经谈过很多次的话题,要么沉默,好像无话可说了。这也是一种阻抗状态,咨询的无法深入可能是唤醒了求助者内心深层的恐惧,甚至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的恐惧,但是他的身体感觉到了,或是他的潜意识已经开始逃离了。当他保持沉默的时候,他就可以让自己离那个恐惧远一点。当遇上这样的情况时,咨询师需要敏感地捕捉此时所呈现出的这种特别现象,并将这种现象镜映给求助者,试着去与他讨论这些沉默背后的动力,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也非常考验治疗师对不确定感的耐受力,如果治疗师无法承受其中的压力的时候,求助者可能就变得更加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了。
沉默可能是压力的转移:在咨询过程中,长时候的沉默会带给咨询师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沉默的过程中,咨询师很明晰的知道对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有些时候,求助者恰恰是用沉默的方式将他无法承受的一些压力转移给了咨询师,当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变得焦虑起来,求助者可能反而会感觉到一些轻松。因为他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就是缺少无应的,现在,咨询师感受到了与他成长中相似的压力,他自己就会从这个压力中被解放出来。或者说这是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咨询师置于自己曾经处于的位置,从而可以让咨询师感受到自己曾经感受到的那些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与求助者去讨论承受压力时的艰难体验,会很有帮助的。
用沉默表达攻击:这也是非常常见的,当求助者对咨询师有不满的时候,可能会用沉默的方式表达抗议、藐视、不屑、无奈等等,即“我懒得答理你”或者“我就是不跟你合作”等等,处理这样的情况,也是需要咨询师先共情到求助者沉默背后的情绪后,才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处理。
用沉默测试关系的安全度:“我什么都不做,我看看你会怎么对待我”,或是“我不说话你能把我怎么样?”等等,当求助者对治疗联盟的确信度还不够高时,就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测试治疗师会如何对待自已,测试这个治疗师是不是值得信任的,面对这个的测试,有时治疗师内心会被激起强烈的愤怒,但是治疗师需要确保的是去理解这个愤怒,而不是在愤怒的牵引下见诸行动。只有通过了求助者的安全测试之后,咨询工作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工作性的沉默:当求助者的内心被触动到时,他可能一下子进入沉默,还可能会哭泣,咨询师此时可能会感受到被感动,感受到温暖欣慰等等。这种工作性的沉默,咨询师可以保持沉默,关注、陪伴就可以了,因为此时不管说什么样的语言,可能都是苍白的,不如与他一起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这会让他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咨询师的爱的情感。
3、从我个人的经验理解,题主引用的“沉默”是指“有他人在场的独处”。
简单解释两句,“有他人在场的独处”是真正的独处能力的早期基础,或是过渡形式。幼儿在自我尚未成熟时,来自于母亲的支持补偿了幼儿的不足,使得幼儿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可以独处。比如,母亲在离孩子两三米远的地方坐着,静静地看着孩子玩耍,孩子偶尔会去检验一下母亲是否还在关注着自己,但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可以沉浸于自己的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好客体支持下的独处。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独处能力是情绪成熟的重要体现,所以,如果在咨询中,能够让来访者发展出“有他人在场的独处”能力,就有机会使其逐步发展出更为健康和成熟的独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