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编辑的工作流程
7892 views
2014-12-27 16:07:54
影视编辑就像是一个作家,从一大堆的词汇中,找到组合正确句子、段落的方式,这种选择和重新组织的过程是复杂而细致的,因为一个镜头是由若干分秒组成的,1 秒由 25 帧构成,电视节目就是在帧秒之中连接起来的,有时,1 秒长度内可能包涵了几个镜头,需要完成几次剪辑。
另一方面,在后期编辑中,组合段落、安排节奏、考虑画面效果、使用声音,调整叙事结构,每一步都需要几番斟酌,所以,花费几个小时编辑 1、2 分钟内容的事并不少见。当然,编辑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抢时效赶播出的 1 分钟新闻显然不能像精雕细作的 1 分钟广告那样费时。
整个后期编辑工作大致可分为准备、剪辑、合成这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修改脚本-熟悉素材-选择素材-确定风格基调-撰写编辑提纲;
2、剪辑阶段:选择素材-剪辑(粗编、精编)-检查声音画面
3、合成阶段:配解说、加字幕、配音乐音效-合成为播出版
一、准备阶段
经验告诉制作者:在正式进入后期编辑前,做好准备工作很有必要,准备得越细致,编辑时会越顺利,也可能越节省时间。
在创作之初,创作者一般对节目的主题、内容、风格等大致会有较完整的构思,并且会拟订大致的拍摄提纲,有些电视片甚至会有文字脚本。但是,在实际拍摄中,提纲和文字脚本只是起提供方向作用,随着采访深入以及现场情况的变化,最终的拍摄结果已不同于最初构思,而且,现场的不可预测性、摄像师结构影像的能力都会影响素材质量或表现效果,也是前期再周密的计划也无法控制的,因此,在后期编辑开始前就必须根据实际变动修改脚本,注入新信息。
在这一阶段,编辑人员需要反复观看拍摄素材,熟悉原始的图像和声音素材,这是很重要的,它至少有以下作用:
1、通过熟悉素材,想象可能的编辑效果,在脑海里建立起初步的形象系统;
2、原始素材常常能激发创作灵感,有利于调整构思,保证素材的最有效利用;
3、可以发现现有素材不足,以便尽快补拍或寻找相关声像素材;
4、对素材进行整理分类,做详尽的场记单,场记单包括素材带编号、每个镜头的内容、长度、质量效果,以便编辑时查找。
有些节目的编辑在正式剪辑前,还需要同解说词作者和作曲者协调,就节目的主题风格和基调效果等达成共识,使节目最终具有统一的形态。如果该节目是安排在栏目内播出,还需要事先与栏目负责人沟通,了解栏目要求,以便与栏目总体风格一致。
编辑提纲是剪辑的依据,它包括总体结构、各段落的具体镜头、时间长度的分配等内容。可以说,完成一个完善的编辑提纲,就等于完成节目的一半,它具有诸多好处:
1、保证素材被充分利用,不遗漏最适宜的镜头;
2、有利于安排结构和各段落比例;
3、大大提高编辑效率;
4、保证节目时间的精确。
二、剪辑阶段
剪辑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镜头素材掐头去尾连接在一起。在组合素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比如:动作不衔接、情绪不连贯、现场同期声不好、时空不连贯、光影色彩不协调、镜头数量不够等等,剪辑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不清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一定的组接技巧使之合理完善。
1、镜头选择如何选择镜头是剪辑时首先面临的问题。一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技术质量:即镜头影像是否清晰、曝光是否准确、运动镜头速度是否均匀。通常要求镜头影像清晰、曝光准确、镜头稳定(速度均匀);
(2)美学质量:即光线、构图、色彩等造型效果如何,有时还需考虑辅助元素的可用量,比如考虑哪个镜头适合配以音乐或音响等辅助元素,用以抒情或起承转合;
(3)影像的丰富多变性:尽可能丰富形象表现力和画面信息量,避免使用重复或过于相近的镜头,为观众提供多视点多角度的观看方式;
(4)叙事需要:所选镜头应该是与内容表现相关的,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影像素材好但与内容无关联的镜头,应该坚决舍弃,不要枝蔓;二是质量欠缺但是内容表现必需的镜头,比如偷拍、叙事必需又无可替代、突发性事态,等等,选择依据首先考虑的是内容意义的表达,不能简单以技术、美学要求为框框。
确定了所需的镜头后,镜头组合是剪辑的核心。编辑要考虑每一个镜头的长度、镜头的剪辑点位置、镜头连接关系、镜头的连接方式、镜头安排的顺序、段落的形成与转换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本书在后面篇章中探讨的重点。
2、基础编辑方式由于创作习惯不同,有的编辑在编片时一步到位,有的编辑按粗编和精编两个步骤进行。由于声音画面可以分别编辑,因此,在剪辑中,镜头连接可以采用平剪和串剪这两种基本方式。
所谓粗编,就是根据节目表达需要和时长规定,将镜头大致串接在一起,基本完成节目结构形态,它是精编的基础。
所谓精编,是对已粗编的节目进行调整、修改和包装,从而达到播出要求。粗编的节目长度略长于规定时间,以便在精编时增减替换镜头,作特技处理,实现最佳效果。
所谓平剪,就是在连接镜头时,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同位结束,下一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同位进入,这是镜头编辑的基础方式。
所谓串剪,就是上下镜头的画面声音不同时同位转换,比如,上一镜头的画面结束,而相应的声音却延续至下一画面内,或者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提前进入上一个镜头,加强了上下镜头的呼应和艺术感染力。
三、检查合成阶段
节目初步完成后,都应进行检查,除了推敲意义表述外,还需检查编辑的技术质量,如是否有夹帧现象、剪接点是否恰当、声音过渡是否连贯、声画是否同步、图像质量是否达到播出要求等。上字幕后,还需检查是否有错字、漏字,一旦发现问题,必须更正。
完成版节目是需要加字幕、加特技、配解说或者配音乐、音响效果,而且这些分别在不同轨道上的声音、图像等应按播出要求合成在一起,至此,节目编辑才基本完成。
在编辑流程方面,初学者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写解说词还是先编画面?电视节目类型丰富,前期创作条件有所不同,后期编辑程序也可能有所不同。诸如电视剧、广告、MTV 等一般有较详尽的分镜头本,但是,大部分电视节目都是以纪实为基本特征,其素材大多是零散的即兴抓取的,因此,编辑的创作余地更大,节目的结构、意图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后期编辑的创作。
从本质上说,应该先编辑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写解说词,因为电视是以影像和声音为元素的可闻可见的语言,文字只是辅助性手段。从实际操作而言,这样能保证声画统一,避免相互脱节的"声画两张皮",即使是有些节目事先有解说词脚本,它也只是编辑的提示,在完成画面编辑后,还必定需要根据画面实际调整解说词。
消息类节目的编辑有时会先写解说词配音,再插入相关画面,这样做通常基于这两种情况,一是解说稿被要求表述准确严谨,需要有关部门审看,二是可以加快编辑速度。但是,严格来说,即便采用此方式,也应该事先十分熟悉素材,基本上已做到心中有形象,其前提仍是画面为先。因此,对于电视编辑来说,建立画面意识十分重要
第三节电视编辑的双重影响因素
一、直观自由的视听形象组合规律是电视节目编辑的基础
影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似性至少可以体现在:
1、形象化地自由表现时间、空间运动;
2、画面运动均受到屏幕或荧屏平面画框制约;
3、可以采取不同拍摄角度和视点;
4、利用镜头组合和声音组合传情达意。
由于相同的影像表现方式,电视可以继承电影从视听规律出发所建立的一整套"语法规则",即通过高度自由的素材组合,调动光线、色彩、运动、节奏、声音画面配合等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这是视听语言的共通性。
然而,电视毕竟不同于电影。最直观的差别是:电影画面大,电视屏幕小,电影的清晰度远远优于电视,电视的题材面内容量则大大强于电影。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具体视觉感受,也影响到影视在镜头选择内容处理上的侧重。比如,电影强调以动作叙述故事,重视人物行为、景物造型、镜头动作的力度,追求空间规模的拓展;电视强调以语言赋予意义,重视对话的功能表现,重视镜头或内容表述的贴近感。
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视在诸如清晰度等量化指标上的差异,电视电影的出现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影视合流,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影视带给观众迥异的审美感受:电影是在相对封闭的黑暗的环境里欣赏的艺术,而电视则是在随意收看状态下的以传播各类信息(包括新闻资讯、文化娱乐、服务教育等)为己任的大众媒介,是面对大众的双向的谈话方式。